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说,“文化”(culture)是英语中最为复杂的词汇之一。这个词的源初意义是指农业耕作,或对自然生长实施的管理。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汇,最早可以推演到文艺复兴时期,弗朗西斯·培根就曾经谈到过一种“心智的栽培与施肥”。直到十九世纪,“文化”的意蕴开始变得多变和扑朔迷离起来,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梳理这个词汇的演变历史,至少指出“文化”在现代意义上的四种含义,每种各不相同暂且不说,而且它已经成为一个常常引起敌意或者让人尴尬的词汇。

“让文化见鬼去吧”,这个标题张扬的似乎就是对文化的古老敌意。英国的诗人和艺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同时兼任知名的艺术评论杂志《伯灵顿杂志》的编辑,他似乎深谙批评之道,用一个如此简单的标题就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但是同样的弊病在于,一个看似简单直接的论断式的标题在完整传达出一种情绪的时候,其实很容易遮蔽真正的态度。我就偏偏不信,一个把自己终生的事业献给了艺术的人,会对文化大放阙词,全盘否定——顺便说下,文化的其中一个现代含义就意指“艺术的整体状况”。

十九世纪初的时候,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文化才与劳动的含义最终分离。但正是这种决裂,文化具有了一种矫揉造作的意味。里德提到这种变化时说:“只要人们依靠手工来制造东西,某些传统的制作方式就会延续下来,并且臻于完善。只有当它们开始由机器来制作的时候,那些宛如镶嵌在手艺人头脑和肌肉中的传统才会最终消失。”在里德看来,文化始于一些简单的东西:它始于制陶工人在陶轮上捏制粘土的方式,织布工人穿线的方式,建筑工人建造房屋的方式。文化一直都在发展,这点毫无疑问,它让简单的东西变得精致和精巧,让生活中的东西变得富有美感,让平常的物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光辉。尽管当代的我们已经不会回到了过去,原料和工具都发生了变化,但如果对文化的这种态度不变,敌意就不会产生。

机器制造的文化不是因为机器这种工具,而是技术带来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代替了文化的欣赏和品味,文化的感受力受到了削减。我们欣赏每件艺术品首先会想到的价格,而不是价值。打开电视随便都可以见到所谓的鉴宝栏目,而那些手持所谓的宝贝的嘉宾,让专家鉴定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想知道市场的估价如何。“艺术是无价的”,这个论断本来是最为正确的观念,现在说起来都有了滑稽的意味,艺术是有价的,而且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无价的艺术只能成为更高标价的代名词。我们大多数人被无可救药的环境和教育塑造成了残酷无情的人,建筑、雕塑、绘画、诗歌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看来,这些艺术的门类只是学院和专业的代称,是隶属于某些专家们的独特领域。没有人再有这种想法:“我的哲学是从我的审美经验中直接产生的,而且我相信,生活如果没有艺术,就会变得粗俗、野蛮。”

“让文化见鬼去吧”好像是个伪标题。也许,我们把里德的话放置在某个具体的语境中更为合适。让那些粗俗和野蛮的文化见鬼去吧。文化应该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如果一个社会具有充分的自由,具备民主生活的一切经济要素,那么不必太费劲,文化就会生长,这就像果实从“精心栽培”的树上长出来一样自然——也许你注意到了,“精心栽培”正是文化这个词汇的源初含义,但是在这里,“精心栽培”更多的是从隐喻的意义上,从一种教育的意义上,因为耕作培育乃是人所特有的,使他从动物和蒙昧状态往前进化的能力。

当然,一种不违背天性的教育在我们日益僵化的体制中已经很难能看到了,更何况在里德看来,这只是基础的文化教养。在他看来,一种充满生机的文化,首先需要的是一种经济体制,“它能确保为某个阶级(最好是全体民众)提供适度的保障”。其次,一种充满了生机的文化还需要精神上的自由,“自由地表达个人感受和渴望,而不用担心遭到横加指责”。但这种保障和自由也只是外部条件,没有哪种社会制度,无论是军国主义还是自由主义,是极权主义还是民主主义,能够形塑一种本土的艺术风格,因此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无法个人自觉培养的精神上的活力”。因为你不能从上面强压一种文化,它必须来自底层,源于土地和人民,源于日常的劳作。文化应该是“他们生活中喜悦、工作的喜悦自然而然的表达,如果这种喜悦不存在,文化就不存在”。

喜悦其实已经不复存在,冷漠才是我们社会的特质和最大病症,这种冷漠的疾病在我们的整个文明中四处蔓延,是一种生命力减弱的征兆。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批评冷漠病症的文字已经太多了,而从文化艺术上的分析看,冷漠意味着感受力变得迟钝,对外界的任何东西漠不关心,不再喜欢触碰人生的锋芒,不再喜欢新奇的想象和新鲜独特的感觉。我们大多数人宁愿带着烦闷、厌倦、愤世嫉俗的情绪面对生活,把放浪形骸当作人生态度抵抗绝望。有钱人通过肆无忌惮的享乐逃避生活,穷人通过画饼充饥、虚假意识享受富裕生活的幻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无论贫富都同样在狂热地逃避现实——他们首先逃避的就是艺术,因为艺术是一面让他们的人生凸现出来的镜子。

“让文化见鬼去吧”已经不是伪命题这么简单,当我最初阅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内心还有几分疑虑,总认为这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是为了博得大众的眼球而故意为之。但当文化已经陷入绝望,当我们的生活开始分崩离析,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开始沦陷,当艺术成为一件件奢侈品,需要通过博物馆的大门才能瞻仰和致敬的时候,“让文化见鬼去吧”,这句断语已经不折不扣地变成了我们人生和现实的隐喻和反讽。

思郁

2012-6-17

让文化见鬼去吧,【英】赫伯特·里德著,张卫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话题:



0

推荐

思郁

思郁

80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无毛、两足、爬格子动物。 QQ:122108929 MSN:ygy8245@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