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题记:正如每年的总结一样,这是一份残缺的书单。囿于个人有限的精力,在阅读上投入的精力注定与购买图书的热情成反比。书是越买越多,读书是越来越少。简单统计下,2013年,所购图书加上出版社的赠书不到将近800本,所读之书不足百本。就算自己眼光独到,选书精准,也不免读到许多烂书,这样算下来,读到的好书少之又少。相对于各大出版社每年的书目,自己所接触到的图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个书单所能代表的只是好书中一部分,而且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之所以推荐这些书目:一则对每年的阅读有个交代;二则提醒自己还有很多好书没有关注到;三则告诫自己,关注很多新书是没错的,但是同样不要忘了重读旧书。一段旧时光里蕴藏的是经典的魅力,重温旧书不仅仅是阅读和重读,而是反省自己的阅读与原来有何差异。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推荐这个书目当然也是私人的乐趣,相对于媒体的年度总结,这个书单只是代表了我个人阅读的志趣,不分文史哲,也没有纪实与虚构,自然也不分排名先后。

  1、《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俄】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著,刘文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定价:58.00元

  推荐理由:

  布罗茨基说《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不仅是阅读曼德施塔姆诗歌的阅读指南,更多的意义在于“驱走了黑暗,填补了空白,矫正了误解。其总体效果近乎一次复活逝者的举动……由于这样的精心,由于这部伟大的散文是用曼德施塔姆的诗歌,用他的死亡过程和他的生命质量写成的,因此以为哪怕没有读过曼德施塔姆任何一句诗的人也能立即明白,这些文字再现的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由于诗人的逝去,我们看到了他文学生命另一种延续方式,通过诗人遗孀在无数个黑夜里默默地吟诵和记忆,通过她耗尽后半生的回忆录写作,通过她从凝练的诗歌技艺转向散文写作。也许娜杰日达她成不了伟大的诗人,但是通过她的写作我们却看到了那个时代中许多诗人的生活。她的回忆录写作从诗人的生活中提炼碎片和记忆,不但描述了苏联白色恐怖时代里艺术家的生存状况,还重构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文化氛围。

  2、《被禁锢的头脑》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著,乌兰易丽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定价:35.00

  推荐理由:

  米沃什的这本书完成了某种存在者忠实记录。他选取了几位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或是永远挣扎在道德边缘小说家,或是彻底虚无主义的诗人,或是变身为一个彻底的斯大林主义者,或是放浪形骸的视一切为虚妄的行吟诗人。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与命运,我们能看到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如何改造一个国家,如何用所谓的辩证法和共产主义改造人们的思想。这是当时东欧大部分小国的集体命运,而且这种命运的恐怖具有一种致命的传染性。哈维尔就曾在他的文章中说,可以把东欧国家的命运看作是西欧的记事本,可以帮助后者揭示他潜在的趋势。

  3、《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意大利】普利莫·莱维著,杨晨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3月第一版,定价:32.00元

  推荐理由:

  意大利作家普利莫·莱维的《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与我们平时读到的幸存者写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一方面是以奥斯维辛幸存者的身份进行回忆录式的写作,就如同我们平时读到的大多数幸存者的文学创作相同,但是从一个更深的层面上,莱维的写作又深入到了这种回忆录写作的本体论层面。他在写作的同时,又在质疑自己的写作;他渴望讲述记忆中的故事,但是又对记忆的真实性保持一种警惕;他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但他无法替那些死去的人代言。

  这是一种自我意识更为强烈、更有条理、文学性更强、语言也更加深奥和精致的写作。它同样讲述了真实,但是这是一种被过滤的真实。当你把你的经历经过无数次的演讲和复述,就会下意识地在那些原始的题材上经过文学性质的加工,这种最初的原生态的经历经过多个版本的加工与融合,就具有了一种冒险传奇的特质。这其实是现在能够留存下来的幸存者写作的主要形式,它从历史变成了文学,从真实变成了层层的虚构。我不知道对此应该保持忧虑,还是应该保持警惕。奥斯维辛与集中营的历史应该以何种形式保存下来,是以历史档案的形式收藏于博物馆,还是应该以文学性的加工变成一种叙事题材广泛传播?

  4、《古拉格:一部历史》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著,戴大洪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定价:78.00元

  推荐理由:

  阿普尔鲍姆完成了一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书,这应当归于我们的时代对过往历史的日益的开放精神,但是话说回来,这样的一本书引发我们思考更多的地方,不仅仅是那些被遮掩的、黑暗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历史,还有我们如何面对和反思过去。是继续遮蔽与忘却,还是勇敢地暴露出来,就如同我们的文革,我们的那些饥馑年代的历史。如果一个国家连正视过去的勇气都没有,我们怎么敢奢望他们还能创造什么未来。古拉格的历史,按照她的说法,这是一部苏联集中营的历史:起源于布尔什维克革命,发展成苏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斯大林死亡之后被解散。在书的前言中,阿普尔鲍姆这样解释《古拉格》的一段话值得我们细录在此:“虽然这是一本苏联集中营的书,但它不会将其当做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古拉格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的发展与演变,与其他事件相辅而行——而且特别是在三种历史背景当中。严格来说,古拉格应当归入苏联史,应当归入国际和俄罗斯监禁流放史,同时应当归入二十世纪中期欧洲大陆——其时其地还在德国出现了纳粹集中营——特殊的知识分子境遇史。”

  5、《记忆小屋》

  【美】托尼·朱特著,何静芝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

  推荐理由:

  2010年去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自从身患一种叫做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后,就开始陷入了一种记忆无从表达的恐慌之中。这种病症的独特之处在于,患者的躯体会陷入瘫痪,肌肉会变得麻痹,声音也会慢慢丧失,但是唯有感觉与思想可以保持清明。换句话说,你的记忆不会消失,但是你无法书写,无法表达,无从发声。失语成为了患者的真实与隐喻的双重指涉——这是一种“无法被假释的监禁”。正是抱持着这样一种对失语的恐惧,对交流的认同,对记忆逐渐模糊的认知,在丧失真正的语言能力之前,身卧病榻的朱特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记忆对抗遗忘的斗争。截止到2010年的5月,他完成了一本关于政治的小书《沉疴遍地》,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各种话题的访谈录《思虑二十世纪》,一份公开的讲义,以及二十五篇关于生活回忆的小品文——这就是本书《记忆小屋》的由来。《记忆小屋》是一本类似回忆录性质的自传,但是不拘泥于严格的文体与形式,话题的跳跃性,主题的杂糅性,回忆的怀旧与感伤、文字书写的随意性都让这本小书难以归类。但这种难以归类的特质正是朱特自身的精神写照。他遵循的是记忆,书写的是历史,对抗的是时间的摧残,留给我们的却是充满独特的个人魅力的思想。

  6、《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

  【美】托尼·朱特著,林骧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第一版,定价:59.00元

  推荐理由:

  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数发表在《纽约书评》等公众媒体上,代表了一个历史学家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以及介入世界的决心。与大多数学者书写的文章不同,朱特的书评和政论文章大都有一个现实的诱因,而且几乎每一篇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集结成书时,他在每篇文字的背后都记录下了当时的争议。这种从公共领域中引起的漩涡似乎正是他写作这些文章的初衷,甚至可以看作他的一种写作策略。他选择的议题,无论是那些已经逐渐被遗忘的知识分子,还是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无论是犹太复国主义,还是欧洲的政治观察;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种记忆,都深深镌刻上了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抱持着一种什么样的认真态度。当他从故纸堆中抽身而出,用历史学家的视野和眼光审视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早年接受的精英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这个日益被人遗忘的世界上生活,重新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对历史的热情,对现实的关注,对一种更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很难用一种观点来概括这些文章的论点,我们只能说,朱特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衡量我们写作的标准,解读历史的方法,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对待过往历史的态度。这是一种充满了个人魅力与思想的写作,是一种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张力的写作。他对阿瑟·凯斯特勒、普利莫·莱维、阿尔贝·加缪、汉娜·阿伦特、爱德华·萨义德等人的赞誉,代表了一种对日趋凋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惋惜与怀旧,但是他随后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欧洲问题、以色列和中东问题的关注恰恰又证明了这种知识分子责任感的存在。

  7、《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上下卷)》

  【美】雅克·巴尔赞著,林华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定价:98.00元

  推荐理由:

  某种程度上,《从黎明到衰落》这本新文化史的书写就是对传统学究式史学写作的一种拨乱反正。巴尔赞选取了更为传统和典雅的方式写作。他选取了历史时间、划定了历史的主题、选定了历史不同时代的主角——让他们为自己的时代代言,在占据大量的史料的情况下,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主角们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别忘了,写作历史的角度没有绝对的客观,所以巴尔赞选取了一种相对更有代入感的主观角度,他坚持让不同时代人物穿越时空进行比较,更不惜用现代的观点点评历史的人物:他佩服的历史学家,是他在书中提及的,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吉本,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作者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和《中世纪的秋天》的作者荷兰历史学家赫伊津哈。他提及《从黎明到衰落》的写作时说:“这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喜欢阅读和了解艺术与思想、礼仪、道德与宗教以及这些方面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人。我揣想,这样的读者喜欢有选择的批评性论述,不喜欢不置可否大而全的叙述。再进一步揣测他们的喜好,并且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尽量以口语的方式来写,只是偶尔流露出一点儿学究气。”巴尔赞还是太谦逊了。这本书完全称得上一本文化史研究中的百科全书。不但能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更为重要的是,巴尔赞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就如同他所敬佩的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伊拉斯谟等人一样,他对一切新鲜的事物求知若渴,对自己丰富的知识信心十足,对自己的治学方法和新发明的写作方式充满自豪。

  8、《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

  【法】雷蒙·阿隆著,杨祖功海鹰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8月第一版,定价:42.00元

  推荐理由:

  1981年10月,两位年轻的法国知识分子,即诞生于1968年5月的运动政治的一代人中的两位,让-路易·米西卡和多米尼克·沃尔顿为了弄明白为何阿隆为何屡次在法国著名的政治事件中缺席,抑或采取反对的态度,制作了三集电视记录片的阿隆访谈录,后整理为文字实录《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出版。阿隆当时正忙于写作回忆录,精力不多,让-路易之所以能够说服他上电视访谈,主要是提及他们找他只是出于一种思想上的好奇心,他们想搞明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为何他没有向法国盛行的任何思潮作出妥协?他所采取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哲学促使他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拒绝或者接受的立场呢?正是这些疑问打动了阿隆,让他毅然接受了长达几个小时的访谈录,在访谈中回顾他的一生,促使他作出合理的介绍、解释和总结。我们能够注意到这本访谈录与他当时正在写作的回忆录的互文关系,但是这种互文更是提醒了我们阿隆的一生中他的思想形成所能采取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我们还能注意到他与萨特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记者、是新闻评论家、是历史研究者、大学教授,他的特点就是难以用一个清晰的身份对其进行归类。驳杂是他的专长,也是他的弱点,更是他多年来都耿耿于怀的原因。所谓“介入的旁观者”,与其说是一种赞誉,倒不如说是一种困惑更多。他想退守到书斋中做更深入的思考与写作,但是现实却逼迫着他不得不与各种政治事件纠缠其中,这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知识分子困境,并非只是一种谦虚态度。

  9、《巴黎永无止境》

  【西班牙】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著,尹承东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定价:29.00元

  推荐理由:

  这位1948年出生于巴塞罗那的作家,是西语文学近四十年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年轻时曾在巴黎生活,租过杜拉斯的阁楼,正是根据这段经历,再融合了他的文学上偶像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文本给他的创作灵感,一本奇异而美妙的小说《巴黎永无止境》诞生了。读他的小说充满了愉悦,因为他的每部小说里都充满了无数小说,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他的每本小说都是一个庞大的清单和书单,仿佛文学史就在他的脑海里,他可以随手拈来许多作家的轶事和格言,用这种引文与评论的方式续写自己的作品。当然,这种渊博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因为小说的基本功能就是虚构,就算他杜撰了许多格言和段子,我们也无法一一考究。们可以借用小说人物之口来总结《巴黎永无止境》的特点:“我不喜欢把事情都写得清清楚楚的短篇小说。因为理解可能成为一种判决,而不理解则可能是一扇敞开的门。”这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何这本小说的存在是以碎片的形式,章节之间并无明显的逻辑,小说的散文化风格明显,时间线不明确,回忆总是打乱的,而且那些不同时空的作家和艺术家共处一个时代,这是文学的穿越,也是文学成为文学的缘由。这种混乱并无损小说的愉悦与诗意。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故意制造的混乱让审美具有了一种凌乱的叙事之美。当然,小说中唯一的原型之书就是《流动的盛宴》中存在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构成了小说的线索。这种互文性的写作方式,让这种自我指涉具有了更多的丰富意味,仿佛小说本身成为了可以圆满诠释自我的百科全书。

  10、《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

  【德】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英格里德·宗塔格等著,吴雪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定价:59.00元

  推荐理由: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就是这样一本描述苏联统治时期的民主德国的萨密兹达之书。萨密兹达(Samizdat)。这个词最初源于俄语,意指未经官方许可的出版物,具体而言就是那些独立编辑、印刷、发行,避开审查制度的地下出版物,包括小册子、报纸杂志、图书和录音带等,是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国家反对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2007年9月在莱比锡文化馆举行的“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研讨会的辑要,参与者提交的文章各式各样,有图书学教授提交的学术论文,有图书管理员的回忆,有“窃书贼”的访谈,有海关审查官和检查站的报告,地下印刷出版物的编辑和出版人等等。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涉及到民主德国时期的审查制度与地下阅读的概括。收录到这本书的文字现如今已经成为了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珍贵史料。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也是一种公共行为。有知名作家,就有很多湮没无闻的普通阅读者和地下写作者。我们无法看到他们,他们要么在监狱,要么在精神病院,要么流亡国外,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读者。“萨密兹达”这个特殊词汇代表了一种普遍化的行为,面的审查制度的严苛,如何巧妙地出版、传播、阅读和写作,这种对禁书的阅读与传播构成了一道汹涌不息的地下暗流,建构了一个地下的精神共同体,在一个饥馑的年代里,传递着一种文化的传统。

  11、《无限的清单》

  【意大利】翁贝托·艾柯编著,彭淮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定价:198.00元

  推荐理由:

  艾柯的《无限的清单》与他之前编著的两本图文书《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后两本书关注的是无限、无序、迷人的细节,从被遗忘的角落里打捞出的历史碎片,而《无限的清单》可以看作是他想为这这些历史碎片重新装订成书,制定一本图书目录清单。这是一本“清单的清单”,是一本清单之书,它不但要诠释清单的由来,还要追根溯源,力图从杂乱无序中披荆斩棘,抽离出迷人的线索,划定不同清单的属性和疆域。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一则是就算艾柯多么博闻强记,他所能完成的也只能是九牛一毛;更为重要的是,《无限的清单》是一本书,它受限于一本书的装帧、页码、字数和出版需要,想要在一本书中容纳无限多的内容,自然是痴心妄想,所以这本书只能是以“不及备载”结束。但是毋庸置疑,这样一本书的存在已经让许多清单爱好者感到无比的悸动了,重要的不是这本书,而是由这本书所能激发出的“无限的清单”的恢宏想象力。

  12、《耶稣的童年》

  【南非】J.M.库切著,文敏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定价:36.00元

  推荐理由:

  在库切的作品列里,《耶稣的童年》显得十分正单纯。这种单纯源于舍去了许多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同样更深层的缘由在于库切对干净洗练的语言不动声色地把握。《耶稣的童年》与耶稣无关,与宗教无关,如果非要牵扯出一丝的关联,大概与个体的信仰有关。这个故事有着某种程度的荒诞性,缺乏合理的铺垫,而且这种缺失明显是作者故意为之。这是一个新移民的寓言。当库切成为澳洲作家开始,他就开始了这种新生活的尝试。《耶稣的童年》无关于宗教,只是关于人类伊始时,人类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生活。这是身为作家的库切的真实隐喻。他似乎在暗示着,无论他成为哪一国的居民,也无法阻挡他的笔触与思想孜孜不倦地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13、《最佳欧洲小说(2011)》

  【波黑】亚历山大·黑蒙编,李文俊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定价:128.00元

  推荐理由:

  这本小说集,我不敢说篇篇都是精彩纷呈,但是它们具备了短篇小说那种迷人而又丰富的多样性,那些来自欧洲不同国度的写作者,在短小的篇幅内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极力容纳各种形式的创作,完美诠释了语言之间的张力。我们无法总结出属于欧洲小说的某种特征,某种意义上,只能通过阅读的直觉与印象察觉到一种欧洲文化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性之中,因为欧洲不同地域、政治和文化环境上的独立性,反而有了深层的多义性,这就是昆德拉一直强调的,所有的欧洲民族都经历着共通的命运,但是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的特殊情况出发,以不同的方式来经历的。小说集的编选者亚历山大·黑蒙在序言中提到他在2010年编选最佳小说后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其中最重要部分就是关于“通过翻译,文化与文化,语言与语言之间贯穿始终传送的知识的性质和价值”。作为文化的欧洲是具有某种共通性的,这种文化的精神在以北美作为文化参照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但是在欧洲不同国度之间,保留着不同文化与地域之间的相异性,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会导致创作上的一种良性竞争的文化冲突,这就是欧洲小说多样性的基础。就如同那些最终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流亡作家所产生的“小地方人的谨慎”,他们从未融入到那种新的语境中,始终守着自己的语言,向往着自己的文化,在远方写作,在记忆中回望自己的故乡。

  14、《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戴维·里夫编选,姚君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定价:52.00元

  推荐理由:

  戴维在日记的序言中提到他编选母亲日记时所依赖的一些观念:“这些材料呈现的是年轻时的桑塔格的肖像,那时她正自觉而坚定地致力于塑造她所向往的自我,而这肖像的青涩与质朴,恰恰是这些日记的非凡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我决定将这一卷名为‘重生’。”在桑塔格成名之后,引发了许多非议,其中重要的一点,很多人觉得她势利、精明、傲慢、野心勃勃,为了成名不顾一切。但是这个形象在这部日记中得到了部分地摧毁。我说“部分”是因为如下的考虑,在这部日记中呈现出的桑塔格形象与其说颠覆性的,不如说是更接近日常化的。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女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自我意识的模糊不清,对爱情的迷茫与困惑,一如青春期之间的任何女人。她所谓的“重生”更多地是因为对自身性别的不确定,第一次与男生亲吻所产生的排斥与厌恶,而后在与她的第一位情人哈丽雅特(日记中的H)的相爱,唤醒了她的同性意识,伴随这种性意识而来的是她真正意识的觉醒,即对一种持之以恒的智力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不是学院与苦修僧式的,而是体验和充满激情式的。

  15、《我们所有人:雷蒙德·卡佛诗歌全集》

  【美】雷蒙德·卡佛著,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定价:58.00元

  推荐理由:

  卡佛早期的诗歌更为贴近生活和内心,往往以日常生活入手,谈乱生活中那些混乱与无序的生活,但是比他的小说更为打动人心。某种程度上,卡佛的诗歌具有一种私密性,如果说小说的写作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我们看不透作者的心灵,但在卡佛的诗歌中,他更为自然地谈论和袒露自己的一切,自己的生活、爱情、家人、阅读、酗酒造成的恍惚等等。在诗歌中他谈论自己情感的脆弱与死亡。美国诗人丹尼斯·施米茨认为卡佛的诗歌“拯救了他”,“在历经坎坷活下来以后,某种惊异,某种令人意外的感激之情仍然存在,这压倒了卡佛的忧虑”。诗歌对卡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小说。如果说小说写错对他而言意味着世俗的追求、挣钱的手段、生活的方式以及成功的欲望,那么诗歌写作则代表了他内心中对更高写作的精神追求,诗歌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是高悬的精神,是更高的存在。他从未放弃过写作诗歌,但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早期的诗歌发表的并不多。1968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卡佛整理了26首诗歌,以第一首诗歌名《克拉马斯河附近》为书名,印了五百册,五十美分一本,也没有卖完。但卡佛始终认为这是他的第一本书,因为其中有很多朋友的努力和认可,美国诗人加里·汤普森赞扬卡佛的这些诗歌“极具个性”,不是“用晦涩抽象的词语对不公平的世界大声呐喊”。值得提及的是,现如今一本卡佛亲笔签名的《克拉马斯河附近》的标价已经差不多上千万美元了。对一个始终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作家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嘲讽。

  16、《个人印象》

  【英】以赛亚·伯林著,林振义王洁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定价:35.00元

  推荐理由:

  伯林并不是那种埋首书斋,甘心著书立说的理论型哲学家,他对构建宏大体系的哲学理论并无多大的兴趣,并不是说这些这些体系不吸引人,而是他终生都意识到这种理论先行的哲学体系背后是一个企图整齐划一地规划人类未来的野心,这种古老的敌意催生了无数哲人王一样的哲学家,也催生了无数的暴乱战争。而他的哲学是谨慎的碎片,是经验主义的试错,是最低限度的需求,是面对现实层面的迅疾之思。在《个人印象》中,除了这些伟人丘吉尔、罗斯福、魏茨曼,伯林谈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在牛津时候的同事。他们与前面的几位伟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也许没有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却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建树。他们大多数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伯林谈论他们的方式就如同谈论自己,他总能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我们能够感受到伯林在谈论他的这些同事时,好像不仅仅在评价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认同他们的学术选择和价值判断,因为这也是他的选择和判断,是他对牛津大学精神生活的忠诚表现。伯林一生最耿耿于怀的是,他并无独到的原创性思想,他所有的哲学都源于他人的批评和发挥,仿佛只有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他才能拥有自己的洞察力和原创力。这种源自经验主义和他人理论之上的思考成就了一个坚守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家。

  17、《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美】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著,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定价:59.00元

  推荐理由:

  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著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为我们梳理了这两位经济学家肇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持续至今仍未停息的,要市场还是要政府的争论。这本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晰而生动的历史图景,从两人思想的最初交锋,到他们共同圈子的众生相,乃至留下的众多思想遗产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这无疑是一本有趣而且有用的书,看似充满了经济学的枯燥术语,但同时掺杂着各种学术圈的八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凯恩斯与哈耶克思想的入门读物。本书作者韦普肖特是是路透社的专栏撰稿者,也是伦敦《泰晤士报》的前高级记者。在这本书中,他娴熟地重现了凯恩斯与哈耶克形成自己理论时的社会背景,还原了当时争论交锋的思想场域,也抓住了那个智性年代里知识分子生活的精神面貌,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角度,让我们深思两人争论的真正意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控制到什么样的限度?

  18、《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

  【美】迈克尔·罗斯金著,夏维勇杨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推荐理由:

  罗斯金的这本著作,值得大力推荐,是因为他采用了深入浅出的形式,通俗易解的语言,打破了专业化写作的窠臼,利用比较政治学的优势,融合了政治学与历史学的知识,掺杂着一个政治学家的敏锐观察,完成了某种更具趣味性的常识性书写。无论是从真实意义上,还是从隐喻意义上,这都是一本厚重而不失趣味的常识教科书。这样的教科书与其他的平庸之作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罗斯金并不苛求全面与整体的解析,他更看注重一种批判性的视野,以民主制的发展作为中心线索,提纲挈领地串联起四个欧洲国家与另外五个国家以及欧盟。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和不言自明的原因,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ygy8245-logs/246498663.html

话题:



0

推荐

思郁

思郁

80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无毛、两足、爬格子动物。 QQ:122108929 MSN:ygy8245@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