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3D技术应用于《阿凡达》创造了一系列票房奇迹之后,很多导演都把3D技术作为电影的生财之道,无论是真正的3D影片,还是那些后期转制的伪3D,都有一个票房的梦想。只可惜,在3D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我看过的所有影片里,能够完美融合这项技术与故事的影片寥寥无几,就连《阿凡达》也不过如此,简单的剧情根本不能称之为故事。迄今为止,能合理运用3D技术把故事完美诠释演绎出来,化3D于无形之中的电影,只有大师级的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以及刚刚上映的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既然提到了马丁·斯科塞斯,突然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结构有点像他的另外一部电影《禁闭岛》,结尾部分中故事的逆转,给人留下一种虚拟与现实真假难辨的印象。李安在接受媒体的访谈中提到,他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不应该是关于信仰,而应该是“讲故事”的价值,以及“讲故事”这件事是怎样为生活赋予秩序和智慧。他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是关乎信念的飞跃。我喜欢这种说法,因为电影需要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然后我们知道现实是另外一个残酷的故事。不在乎真假,而在乎你喜欢哪一个,你选择相信哪一个。

其实,导演(或者说原著作者)的信念也隐含其中,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描述海难后,幸存者派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船的漂流岁月,那些奇幻得不太真实的故事,而在最后的回忆部分中,只用了短短几分钟派又讲述了海难后的另外一个故事。这个长短之间的比例就可以暗含了一种认知态度,美好与残酷,现实与奇幻,真实与虚构,令你觉得信服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说,信服才是信仰的态度。

电影改编自加拿大小说家扬·马特尔(Yann Martel)的同名原著,小说在全球有着数百万的粉丝。想要对这样有着广泛受众基础的小说进行改编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而李安对它的处理我们已经在大屏幕上看到了,美轮美奂的场景,韵味十足的故事,几近完美的诠释,几乎贴近原著——当然,我没有看过原著,这是道听途说。这里不妨听听我的理由,原著小说早有出版,我也曾见过介绍,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畅销小说,而且尤其是关乎信仰与心灵的成长,基本都是心灵鸡汤的模式。在看电影之前,我心里有着同样的担忧,这样的题材,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流入俗滥。但在这部电影中,当少年派与那只孟加拉虎在海上相拥而抱时,当派见证了他心目中的上帝存在时,当派望着再不回头的帕克步人森林时,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一种奇迹的发生——电影让我们忘记了电影的本质是虚构。道德的训诫、信仰的迷失、宗教的理由、异域的盛放、奇谲的画面、如诗的言辞,在一部电影中容纳如此之多的内容,而且一点不觉拥挤,所有的内容各司其职,互相映衬之下,令人如痴如醉。

这部电影的3D技术的运用绝非画蛇添足,李安所创造的奇幻场景堪比《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但是李安讲述的故事不知道比《阿凡达》好多少倍。这部电影中的3D甚至让你忘记了3D的存在,他所有的场景都是为了故事的存在。那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暴风雨中如黑暗深渊的大海、如箭如梭的飞鱼、像星空一样的神秘的海面、一跃而出的发光的海鲸,这些应接不暇的画面,弥补了故事高潮不足的缺陷。

李安一向很擅长演绎这样有着细腻情感的电影,他的电影语言更接近小说语言。你看他的电影就如同读一本小说——电影的画面在脑海中已经自动翻译成了诗化的语言,诉说着不尽的柔情。而且他在结尾的部分中对故事的颠覆,也让我们意识到另外一种美丽的残酷。我们甚至从中感觉到了真实的部分其实是少年派最后讲述的那个故事,但是脑海中还回味沉浸在那些奇幻的场景之中。所以看到最后,观众都会有一丝的游移不定,也许是不知所措,也许是释然一笑,更多的是反思回味,揣摩良久。

故事讲完了,但我们内心的故事还没结束。也许,这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的最大的影响。如果这只是一个关于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只是一个少年找回失落的信仰的故事,我们早已忘记,因为我们知道,那只是别人的信仰。我们需要找回的是自己的信仰。这就是讲故事的智慧,电影结束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思郁

2012-11-22书 

话题:



0

推荐

思郁

思郁

80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无毛、两足、爬格子动物。 QQ:122108929 MSN:ygy8245@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