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猎杀本·拉登》的间隙,我一直都在想,如果不是2011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成功击毙本·拉登,凯瑟琳·毕格罗的这部电影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总是好奇她原来筹备设想的版本如何,在此事件后,她又对剧本做了哪些修改?

本·拉登被击毙后,好莱坞有几部有关的电影问世,不过大都是对当时执行任务的美国海豹突击队进行了献媚似的讴歌,几乎没人想过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关注关注这一事件,除了凯瑟琳。从《拆弹部队》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了这位强势的女导演对战争题材的热衷与狂热。电影中饰演中情局特工玛雅的杰西卡·查斯坦身上似乎具备了这位强悍女性的所有的性格特质。她对本·拉登长达八年的苦苦寻觅,似乎可以看作是导演对电影同样狂热喜爱的隐喻。

凯瑟琳善于塑造这样特立独行的女性,把她抛在一个全部是男人的世界里,默默隐忍并学习着,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她就会脱颖而出,成为让任何男人都相形见绌的女人。影片中,玛雅从美国到达巴基斯坦的军事基地,第一次面对面看着审讯犯人,多少有些不知所措,她还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残酷的审讯。然后,很快——镜头从她的面纱滑落到她解下面纱的那张坚毅的脸上,她拒绝了咖啡时间的休息,又重新返回了审讯室——她适应了这种男人世界生存的法则。如果说在《拆弹部队》中,作为导演的凯瑟琳还只是隐居幕后,此刻开始,她可以在玛雅身上倾注自己所有的努力,如何更为专注、更为持久、更为隐忍、甚至更为残酷地面对这个世界。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印象深刻,第一个就是被杰西卡·查斯坦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那段戏,当他的上司命令她放弃寻找本·拉登,把反恐的重心放在国内的下一次袭击上时,她毫不留情地威胁上司,她会打报告说他反恐不力,顺利弄到了她需要的各种资源。另外一个段落是她和他的上司向时任中情局局长帕内塔部长汇报进展,说我们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发现一个白色连体寓所,可能是本拉登的住所,但不确定。帕内塔显然并不满意这个回答。他说“下次开会的时候,你们必须告诉我更多关于这个寓所里住户的情况”。会议结束,帕内塔问:“这位女士是谁?”,不等上司说话,被排斥在这个男性群体之外的玛雅爆发了:“我就是那个他妈的找到这个地方的人(I'm the motherfucker who found this place)。”

当然,我们无法得知玛雅的坚持源于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与其说是为了国家这个崇高而虚伪的概念,倒不如说她是想证明自己在这个男性掌控一切的世界中,她一个弱女子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就是她的朋友们在恐怖袭击中的受害对她的刺激。她从中学被招募中情局之后,没有做过别的,花费了十几年时间追捕本·拉登,她的信心源于对自我信念的坚守。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在他们无法确认房间内是否有本·拉登存在时,他们只能焦躁不安的等待和观察。似乎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似乎是给她的上司施加压力,每天她都会在上司的办公室玻璃上用红色的笔写下他们监控无获的日期。然后在一百多天后,别人看到她坚持这样做时,调侃地说了一句:她一个人在对抗全世界。

还有这句话更合适更能代表凯瑟琳的心理状态么?想想这个敏感的政治题材,不要说让很多大牌导演望而却步,几乎就是与全世界那些隐秘的恐怖分子为敌,更何况筹备和拍摄过程困难重重,更倒霉的是——当然,这个倒霉是从电影本身的角度,而不是从反恐的角度,这就是好莱坞逻辑——本·拉登真的被击毙了呢。估计很多人在看到这真实的消息后都有点幸灾乐祸:看你凯瑟琳怎么按照原计划拍摄。事实上,她不但顺利完成了这部电影,而且气质丝毫不逊色于去年的任何一部优秀的。

当然,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上的失利,只能说明学院对这种掺杂着各种阴暗风格的影片的保守态度,以及对影片中掺杂着各种触目惊心的“虐囚”情节的排斥——面对这种争议,在一封给《洛杉矶时报》的信中,凯瑟琳这样解释影片中政府特工在抓捕本·拉登时使用酷刑画面的:“真实地呈现事物并非意味着我们认可其正确性。这是每个在艺术领域工作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艺术家就不会去创作关于反人性的作品了、作家也不会去写这些事,制片人也无法去挖掘这个时代中的阴暗面。”而大胡子哲学家齐泽克在给《卫报》的一篇文章中批评说:“‘虐囚’能解救生命?或许是。但是它一定会玷污人性。支持‘虐囚’最扯的一种论调是:真正的英雄愿意玷污自己的灵魂去拯救自己的国人。《猎杀本·拉登》中对‘虐囚’的‘正常化’是我们逐渐逼近道德真空的警告。如果你还对此怀疑,试着去想象如果一部2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如此这般刻画‘虐囚’——这简直是不可接受!”

我无意从道德层面上对这部电影进行指责,只是想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这种“不可接受”的拒绝,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这部电影前部分稍微有些沉闷的等待和铺陈,让最后半个多小时的捕杀过程,加上纪录片一样的第一视角镜头,变得真实而犀利、窒息并且残酷,具有了一种无声胜有声颤栗似的高潮。凯瑟琳所营造出的紧张氛围丝毫不逊色与《逃离德黑兰》最后逃离机场的戏份的沉稳与凝重。也许比《逃离德黑兰》更为可贵,因为毕竟本·阿弗莱克为了电影的娱乐效果刻意篡改了历史;而凯瑟琳用摄像机几乎还原了海豹突击队突袭本·拉登的场景,毫不留情的杀戮,沉闷的爆破,枪声想起的紧张,都融合进了不动声色的镜头之中: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思郁

2013-3-7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ygy8245.blogbus.com/logs/229806492.html
 

话题:



0

推荐

思郁

思郁

80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无毛、两足、爬格子动物。 QQ:122108929 MSN:ygy8245@hot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