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陷入爱情,遭受爱的折磨,承受爱的痛苦,享受爱的欢乐。但是却很少对爱做某种深层的思考。当然,如果考虑到爱的形而上意义,考虑到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对爱欲的沉思,我们可以说,西方哲学中曾经存在一种爱的哲学。但是经过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骑士和诗人的泛滥陈辞,在文学诗篇中得到了尽情的讴歌与赞颂,这种爱的哲学,伴随着工业和技术文明的摧残,已经凋零殆尽。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缺乏谈论爱,但是很大部分上,我们谈论的只是一种“爱的名义”,渴求的是爱背后所代表的利益与计算。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2008年7月14日与记者特吕翁所作的一次访谈的文字稿。当时的巴迪欧已经71岁了,但是谈论起这个哲学史早已隐匿不见的话题,话里语风之间,仍然不乏深刻的洞见。他对爱的沉思,首先是日常的,然后才是哲学的。比如从一种我们感受到的备受威胁的爱出发,谈到了爱的建构、哲学家的爱情、爱与真理、爱与政治、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爱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只会体验爱,不会思考爱。爱情的泛滥就是一种最好的例证,这是一种时代的病症。我们看似用爱情衡量一切,但是其实爱情根本无法衡量一切。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巴迪欧的许多观点很有意思。他借用兰波的话说,爱就是不断地重新创造。我们在爱情中相遇、相恋、相爱。我们往往把这个过程看作爱情的完整,但是这只是爱的开始。一对恋人相遇时,是两个相异的、孤独的个体,各自有着不同的经验世界。从相遇开始,他们开始交换各自不同的体验。这个过程中也许有欺骗与隐瞒,有保留与考验。但是爱让他们相遇,就是说,要交换各自的经验世界,互相毫无保留的敞开,把那种以往的算计心驱逐出他们的共同世界。他说,“爱让我们在反复磨砺中体验到某种基本经验,这种经验即差异,从而让我们以差异的观点体验世界。就此而言,爱有着普遍的意义,是一种关于普遍的可能的个体经验”。
从一个人的世界到两个人的世界,这就是爱的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也意味着更多。从相遇到相爱,我们见到最多的说辞是童话般的结局: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对爱情的创造来说,相爱才是爱的真正开始。巴迪欧认为,传统的爱情观,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浪漫主义的,是一种相遇时的喜悦;第二种是一种爱情契约,基于共同的利益以爱情的名义结盟;第三种是一种怀疑主义的,认为爱情不过是一个幻影。但是,巴迪欧在这三种爱情的观念之后,把爱定义为一种“真理的建构”。如果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概念出发,我们想象不出,一种爱情观为何与真理相关。但是巴迪欧说,当两个孤独的个体相爱时,就意味着从两人的角度、差异性的角度体验世界,彻底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我认为,爱就体现在此处”。这个从爱出发建构真理的过程,不但包括了爱欲,也包括了孩子的出生,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会说,爱,改变了他们的世界与生活。
我们的确有着这样的体验。当我们陷入爱情的时刻,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我们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喜悦,无穷的精神都被赋予了一种神话般的色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主动积极,富有创造力,具有亲和力。爱情打破了日常生活的逻辑,打乱了一个人生活的节奏。仿佛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爱情,其他都可以不管不顾。这就是巴迪欧意义上,爱是一种新的创造,改变了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和视角。如同巴迪欧所言:“世界可以通过一种不同于孤独的个体意识的另一种方式来遭遇和体验,这就是任何一种爱都可能给予我们的新体验。”
陷入爱中的男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呢?那就是“我爱你”。但是,这个简短的言辞除了表示爱慕,还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意指。恋爱中的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言语,一定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但是心中会有莫名的喜悦,因为他们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同等的默契。但换个角度看,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对爱人说这句话,它的属性开始日常化,变成了一种亲人之间的问候语,那种独特的心潮澎湃的属性就丧失了。爱情让位于生活的庸常。这种生活的庸常性不是说爱意已经不存在,而是说,这种爱意具有了契约的性质,达致一种新的建构,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的爱。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从偶然的相遇,到固定的相爱,然后到爱的不断延伸——就如同我们也经常说“我永远爱你”——爱,在延伸中具有了永恒的属性。就仿佛爱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具有了一种自发的生命。
“爱,就是用世界上既有的一切来赋予生命以获利,打破和跨越孤独”。巴迪欧总结说。相爱的结果,不仅仅创造了生命,而是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共同体,在爱中我们领略到的是另外一种生活。
思郁
2013-1-8书
爱的多重奏,【法】阿兰·巴迪欧著,邓刚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定价:24.90元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ygy8245.blogbus.com/logs/227255411.html
0
推荐